紫癜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遗传因素
紫癜与遗传密切相关,特别是血管性紫癜,直系亲属患病者发病率较高,有家族聚集倾向。此外,许多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族性单纯性紫癜、高胱氨酸尿症等,均可导致血管壁损害而引发紫癜。
二、血管因素
血管退化:常见于身体机能衰老、营养元素缺乏、恶性肿瘤疾病等导致的血管壁成分改变,使血管壁脆性增加,易于破裂出血,形成紫癜。
血管壁病变:某些疾病或因素可引起血管壁炎症、坏死等病变,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红细胞外渗形成紫癜。
三、免疫因素
血管性紫癜与自身免疫病相关,可发生血管壁的变态反应。血液中IgA水平往往增高,体内免疫因子对血管壁攻击导致血管壁破坏致病。
四、感染因素
常见于重症病原体感染疾病,如流行性脑脊膜炎、败血症等。大量病毒、细菌入侵导致血管壁破坏,出现血液外渗形成紫癜。
五、药物因素
部分药物对血管壁有损害,可导致紫癜发生,如糖皮质激素、青霉素、阿托品、水杨酸制剂、安眠药等。这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或毒性反应,从而损伤血管壁。
六、慢性疾病
病情较长的慢性疾病可合并血管性紫癜,与疾病累及血管出现的血管壁损害有关。常见于慢性肝肾功能损伤、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导致血管壁成分改变或血管壁病变,进而引发紫癜。
七、血小板因素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有止血作用,当血小板过少时会导致紫癜发生。血小板性紫癜与血小板生成过少、血小板消耗过多、血液稀释导致血小板相对过少有关。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反应等功能障碍均可引起出血。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型血小板病等均为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八、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障碍包括先天性凝血因子和后天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两方面。如血友病甲(缺少Ⅷ因子)和血友病乙(缺少Ⅸ因子)均为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所致的出血大多为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当凝血功能障碍时会导致出血引发紫癜。
九、其他因素
食物过敏:如海鲜、螃蟹、虾等过敏食物也可能引起紫癜。
外伤:皮肤受过外伤也可能导致紫癜的发生。
综上所述,紫癜的病因涉及遗传、血管、免疫、感染、药物、慢性疾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等多个方面。因此,在诊断和治疗紫癜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明确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