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是一种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在皮肤、黏膜下出现瘀点或瘀斑,且压之不退色。紫癜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可以分为血管性紫癜、血小板性紫癜和凝血机制障碍性紫癜三大类。
病因
血管性紫癜:
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老年性紫癜、感染性紫癜、机械性紫癜等。这些情况下,血管壁的脆性增加或通透性增高,导致血液外渗形成紫癜。
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C是维持血管壁正常结构的重要物质,缺乏时血管壁脆性增加,易于出血。
血小板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脾功能亢进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小板是维持正常凝血功能的重要成分,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这种情况下,即使血小板数量正常,但由于其功能异常,也无法有效发挥止血作用。
凝血机制障碍性紫癜:
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甲型或乙型血友病)、肝脏疾病等。凝血因子是参与凝血过程的重要物质,缺乏时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出现出血倾向。
循环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如抗凝血酶Ⅲ、肝素样抗凝物质等增多时,会抵制凝血过程,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引发因素
感染:某些细菌、病毒等感染可引起紫癜,如流行性脑脊膜炎、败血症等。
药物:某些药物可引起血管壁脆性增加或抵制血小板功能,从而导致紫癜,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物等。
食物:某些食物过敏也可引起紫癜,如鱼虾、牛奶、鸡蛋等。
其他:如寒冷、外伤、昆虫叮咬、花粉、尘埃等,也可能成为紫癜的诱发因素。
结论
紫癜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生与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机制障碍等多种因素有关。在治疗时,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改善出血症状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