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一般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血管因素
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皮肤弹力过度症等遗传性疾病,以及肾综合征出血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感染性疾病,都可能导致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从而引发紫癜。
血管壁透壁压力变大,如剧烈咳嗽、分娩时用力、静脉瘀滞等,也可能导致血管破裂,血液渗出到皮肤下形成紫癜。
血管损伤,如外伤、手术、紫外线辐射、感染、栓塞、过敏、炎症、肿瘤、中毒、药物相关性等因素对血管的损害,也可能导致紫癜的发生。
血管炎:
血管炎是一类涉及血管壁的炎症和损伤的疾病,它会导致血管壁受损,血液渗出到皮肤下,形成紫癜。
二、血小板因素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重要成分,负责凝血和止血。当血小板数量减少时,无法形成足够的止血栓,导致血液渗出到皮肤下,形成紫癜。这种情况常见于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
血小板功能异常:
血小板的功能异常,如无法正常地参与凝血过程,也会导致紫癜的发生。这种情况常见于先天性血小板病、尿毒症等疾病。
血小板增多症:
在某些情况下,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等疾病,血小板数量增多但仍然无法形成足够的止血栓,也可能导致紫癜的发生。
三、凝血因素
凝血因子缺乏:
凝血因子是参与凝血过程的重要物质,当凝血因子缺乏或活性下降时,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引发紫癜。这种情况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友病等疾病。
四、其他因素
药物因素:
部分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青霉素等可能对血管壁有损害作用,导致紫癜的发生。
慢性疾病:
病情较长的慢性疾病如慢性肝肾功能损伤、糖尿病等,可能合并血管性紫癜,与疾病累及血管出现的血管壁损害有关。
免疫因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产生针对血小板的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在外周循环中过度破坏、数量减少,从而引发紫癜。
综上所述,紫癜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涉及血管、血小板、凝血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出现紫癜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