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紫癜是一种由于血管壁的异常导致皮肤和黏膜出血的疾病。其常见诱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管结构缺陷
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出血毛细血管扩张症,这类疾病可导致血管壁结构脆弱,易破裂出血。此外,如爱唐氏综合征(EHLERS-DANLOSSYNDROME)等遗传性疾病,也表现为血管脆性增加,易发瘀斑、血肿。
血管老化与退化:常见于身体机能衰老、营养元素缺乏、恶性肿瘤疾病等导致的血管壁成分改变,血管壁脆性增加,易于破裂出血。
2. 免疫反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血管性紫癜与自身免疫病相关,可发生血管壁的变态反应。血液中IgA水平往往增高,体内免疫因子对血管壁攻击导致血管壁破坏,从而引发紫癜。
3. 感染与炎症
感染性疾病:常见于重症病原体感染疾病,如流行性脑脊膜炎、败血症、天花、麻疹、猩红热、伤寒、斑疹伤寒、心内膜炎、脑膜炎球菌败血症等。大量病毒、细菌入侵导致血管壁炎症受损或毛细血管栓塞,引起紫癜。
4. 药物与毒素
药物因素:部分药物对血管壁有损害,可导致紫癜发生。如阿司匹林、保泰松、克脲塞、氯丙嗪、青霉素、链霉素、异烟肼、糖皮质激素等。这些药物可能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或血管壁受损,从而引发紫癜。
5. 其他因素
压力变化:如用力排便、咳嗽、大声哭泣等动作,可增加胸腔内压力,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出现压力性紫癜。但这类紫癜一般属于良性疾病,不需要特殊处理。
机械性紫癜:由于外力作用(如挤压、碰撞等)导致血管壁破裂出血。
其他免疫缺陷病:如DNA自身致敏性紫癜,系患者对自身白细胞、自身或异味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发生局限性过敏,导致皮肤出现紫癜。
综上所述,血管性紫癜的诱因多种多样,涉及遗传、免疫、感染、药物等多个方面。因此,在预防和治疗血管性紫癜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诱发因素的出现。